全文预览

努力探求数学素质教育与成绩追求的平衡点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55KB

文档介绍
、拓展和延伸等完善过程,就可以称之为隐性课堂。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前之所述素质教育与成绩追求之间的时间矛盾。针对数学学科本身,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整体了解与把握,主要体现为数学学习成绩及其背后体现出的数学思维灵活度、反应灵敏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等,或F1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将学生作不同层次划分,开展层次化教学;另一方面,又要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学习分组,树立组内榜样,便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与交流。不管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跟踪检查检测,均可充分发挥此项功能,促进组内学生进步。至于问题解决,则可以通过组内、组间、或者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之道。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可因得以预先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而增加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的放矢,又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其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2.3完善评价体系,以评价标准的多维性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既然学生的数学学习既要素质又要成绩,评价标准就应适应这种需求,以其多维性体现个体衡量的综合性,而不应仅仅以评价维度之一的成绩来衡量学生某一学段(学期或学年)内的数学学习价值。即使在显性的考试这一评价手段下,教师也要尽其可能,以综合性、实践性、灵活性、生活化的考题,来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等。综上所述,创建高效数学课堂、发掘隐形课堂、完善评价体系,三者作为平衡数学素质教育与成绩追求的重要策略,为广大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与平台。虽然这会使教师的工作量有所增加,但可为每位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与前进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发展中的数学学习上的自我。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