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对常熟市初中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现状的研究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3KB

文档介绍
采访过程中常熟市教育局周浩教研员所提出的:“老师们要身体力行,躬亲示范,自己就要喜欢阅读,把自己对阅读的态度影响学生。”[7]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在“课外经典阅读教学”当中,教师除了常规的课堂知识的教学,更要把“育人”的观念融入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相互促进对于作品的理解,终极目标是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的培养。具体措施如:教师和学生共读一本书,共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师和学生有关具体书目的进行讨论甚至可以是辩论,等等。方式是多样的,但是“育人”的宗旨始终是不变的。当学生和教师在阅读中形成类似的“良性互动”,无论是“必读书目”还是“阅读考级”都不再会是强制性的“压力”,可能会成为“动力”,更理想的状态是成为不值一提的“最低标准”,在那样的情况下,当前我们所采取的一些偏重形式却不得不做的阅读活动也将会被淘汰并逐渐消失。社会要在发展的同时兼顾“回归传统”李海龙著《阅读教学论》一书中提到:“阅读既是个人行为,同时也是社会行为,阅读行为受制于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8]因此,在对于学生的“课外经典阅读教学”当中,社会的因素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而众所周知的是,前些年中国社会所出现的“轻视阅读”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高速发展而引起的“连带反应”。那么,在“全民阅读”观念提出了近十年的今天,在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而许多领域都提出了所谓“回归传统”理念的今天,社会的“回归”是否能够对学校教育中的“课外经典阅读教育”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呢? 《阅读教学论》中同样提到了:“当今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又是一个本土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时代。”[9]那么中国的“本土意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基础的、千百年来不断被巩固的“儒道互补”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在“儒道互补”的中华古典文化当中,对于“阅读”的重视不言而喻。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