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之外,教师还可以多提供一些。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或网上查询来收集资料,探讨两栖动物在发展史上的兴衰过程,两栖动物的兴衰与生活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Р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Р小组讨论教材中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就最感兴趣的问题重点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Р蝌蚪在发育的过程中,随着四肢的逐渐长出,尾部也逐渐消失。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蝌蚪的这种发育现象是受基因(遗传物质)控制的,就好像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使蝌蚪尾部细胞死亡消失,因此科学家将此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Р刚孵出的小蝌蚪不会取食,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得营养,2~3天后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Р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在蛙的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具有外形像鱼、用鳃呼吸等特点,说明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Р课堂小结Р师生共同梳理本节学习内容。Р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Р比较Р早期蝌蚪Р成蛙Р外形特征Р头部Р躯干、四肢、尾Р学生归纳梳理,班级交流展示Р比较Р早期蝌蚪Р成蛙Р外形特征Р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没有四肢Р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没有尾Р头部Р感觉器官不发达,头后两侧有鳃Р视觉、听觉敏锐,无鳃(有肺),适于陆地上生活Р躯干、四肢、尾Р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动Р后肢强大,前肢短小,适于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