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以长沙市部分中学为例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15827KB

文档介绍
学为例Р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①显而易见,席勒肯定了审美教育具有独立性的地位, 指出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其次,审美教育的超越性能促使人超越现实生活,追求人生意趣和理想的最高境界,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席勒所说的人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既是对审美教育目的的揭示,也是对其本质的概括。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就是把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就是把社会的需求和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审美教育教育关注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精神境界的提高,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Р1.2音乐审美教育的理念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礼乐之邦"Р的美誉闻名于世,而中国的音乐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Р的,最古老的。早在原始公社时期音乐审美教育的理念就已经形成, 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乐",是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是古代乐教思想产生的基础。Р在先秦时代,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均有精辟的阐释。孔子说i“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成于乐即是通过音乐的学习完成一个人的修身,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当然,孔子还认为音乐教育的作用除开修身外还给人以美感的享受; 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善即美,艺术审美活动是所有人应该参与的, 只有得到审美愉悦才体现出人性皆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有助于社会的安定;我国汉代的《乐记》则认为只有通过音乐艺术实施美育,才能达到以情动人、净化人心,人生臻于真善美的境界;Р①【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Р8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