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家校合作新探——基于问题重要的实践反思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5324KB

文档介绍
认或默许的一些非正式的规则。不论学校功能如何扩展,家庭功能如何变化,都无法用学校教育来代替家庭教育对人之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在与熟人的交往中学会与熟人交往, 这是发生在公共场所的学校教育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的。Р(二)原则和假设:契约精神与盟约精神虽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有所长,可是如果它们各自为政并不影响教育效Р果,那合不合作也无关紧要。但问题是个人生活的经验和人类共有的经验并非两个孤立的世界,而是存在双向的沟通。一方面,在试图学习共有经验的时候,个人生活的经验构成先在的基础。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新授知识表现出不同的理解能力。家庭交往中习惯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学生就习得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私人生活的语言影响了他们学习和运用公共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共有经验的学习也会改造其私人生活经验的品质。很多家长会感受到孩子上学之后在家里也变得更懂事了,有时还会理直气壮的指出大人的错误:老师说的,闯红灯、随地吐痰和插队都是不文明的行为。正是因为代表个人生活经验的家庭教育与代表人类共同经验的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双方才有合作的需要。Р对于家校合作的目的,不同研究虽在具体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基本立场大致相似,主要是认为家庭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完成教育目标,而学校可以教导孩子让他们在家有更好的表现。此类观点背后包含了这样的隐喻:你之所以是我的合作伙伴,因为你能为我提供资源;之所以你愿意与我合作,也是因为我能给你带来帮助。对此笔者认为,我们不仅可以从互惠互利的角度来解释家校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还可以更深入的推进一层,从家庭与学校各自特性来讨论这个问题。不是把家校合作当做实现目的的外在工具,而是去发现双方在合作中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下面我们借助社会学的视角,看看家庭和学校这两种社会组织有何不同,而基于这样的不同它们又为什么要合作。Р7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