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60KB

文档介绍
引导呢?上海特级教师臧慧芬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分析课文叙述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时,引导学生思考“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为什么在抽出前要加上“终于”这个词,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到小女孩要擦一根火柴来暖和暖和手,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她的生活是穷苦的、悲惨的。分析小女孩最后一次擦火柴时,又启发思考:小女孩第一次为擦燃一根火柴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现在为什么擦着一整把火柴,却是毫不犹豫地“赶紧”这样做呢?学生又联系上下文认识到,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一整把”火柴,说明她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思考,不仅理解了字词的深刻含义,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提些辅助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袁珞老师教《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当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以后,司马光没有慌,他怎么想?”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老师乂提了一些辅助性问题:在时间上,救人要怎么样?一般会怎么做?司马光想出什么办法?他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保护缸重要呢,还是救人重要?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从“司马光遇事不慌”、“司马光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司马光根据危急的情况想出好办法”这些方面回答问题。在教学中,还可以提一些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例如上海有位特级教师教《西门豹》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你认为有没有其他办法也可以破除迷信?学生提出多种办法:西门豹下令捕捉巫婆、官绅,下令禁止河伯娶媳妇,召集百姓讲道理,动员他们开渠等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办法与西门豹采取的做法相比,哪一种更好?为什么?从对比中,学生体会到西门豹的做法最高明,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