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学生不爱劳动的原因初探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22KB

文档介绍
衣食住行大都由父母、长辈全权代办、包办,孩子缺乏劳动的机会,甚至成人根本不让他们参加劳动。长期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们逐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习惯。在这个习惯形成过程中,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不爱劳动的原因。2学校原因:劳技课程,形同虚设有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劳技课或每周只开一节劳技课,而且形同虚设──不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就是被其它课长期占用。所谓劳动只有在平时的学生值日或学校卫生大检查中才存在。这种淡漠的劳动教育观使学生在家庭业已形成的不爱劳动的习惯,不但在学校里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反而愈演愈烈。而学生的值日活动,有时又被接送学生的家长代替,有时由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雇佣贫困生代劳。可见,学生不爱劳动的现象在学校里是普遍存在的。3社会风气:溺爱风气,与日俱增学生不爱劳动不是个别现象,这与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过大量的家访调查得知,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共识:只要学生好好读书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要学生去做。这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是学生唯一出路”的封建教育理念不无关系。这种观念反应到现实生活中来就是,社会上比较看重学生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于是,在社会上渐渐形成的这种溺爱风气,助长了学生不爱劳动的习惯。4自身原因:惰性和局限性有谁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惰性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家长提供了衣食无忧的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缺少必要的劳动教育,社会上很少向学生提供开放的劳动环境,学生又缺乏思想上的劳动意识和经验,这一切必然使学生的惰性得到了加强,其结果必定是学生不爱劳动。一旦遇到劳动,学生总是以“我马上就去看书写字”等为借口来逃避。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没有亲自体验过劳动过程,没有创造出劳动成果,学生自然就感受不到劳动所带来的愉悦。学生自身的惰性和局限性也是造成学生不爱劳动的原因。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