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设计者。教师要尽量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协助学生精心设计不同类别,且学生乐于参与的仪式。此外,组织者要充分考虑到各个不同参与者的兴趣爱好,尽量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而不让仪式只是班干部,或是少部分人的表演,而把大部分学生都置于观众的位置。(2)仪式内容:突出仪式的童趣性与生活性由于儿童年龄尚小,未必能感受到仪式中的教育意义,但凡感到快乐的仪式,都会表现出参与的兴趣。所以,仪式要特别注重趣味性。在这里的趣味性是针对小学儿童来说的,所以笔者将之称为“童趣性”。此外,仪式内容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应只局限于常规仪式,应该将眼界逐渐放开,扩大仪式的内涵,诸如生日仪式等生活中的小型仪式也应该得到关注。总之,仪式活动要回归于生活。仪式场域虽然是与现实社会生活不同的阈限阶段,但不应过于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在仪式中切身感受到的道徳情感延续到社会生活中,并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得与仪式中的道德行为一致,进而将道德观念内化形成自身的价值观,这才真正能达到活动德育的教育目的。四、结语儿童的道德教育与仪式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的品德能够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养成与发展,与此同时,仪式也为儿童的生命历程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希望仪式活动能够在众多教师与德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真正成为儿童乐于参加,期待参加的活动,让仪式活动成为儿童快乐的童年生活中一抹难忘的记忆。参考文献:张志坤•仪式教育市视:教育人类学仪式研究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25.张志坤•仪式教育于儿童生命成长的人类学意涵[J].当代教育科学,2012,(18):17.洛蕃利斯?辛格霍夫著•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M]•刘永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项目“小学活动徳育的实践性探究一一以仪式活动为例”(项目批准号:20151002809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