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我国证券投资研究——以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股市状况为例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458KB

文档介绍
映出来,广大投资者所见的资产价格的信息质量严重降低。而在金融危机之后的熊市中,投资者由于收益收到严重冲击,对投资秉持一种相对谨慎的观念,对机构投资者和专家发布的较为悲观的声音的跟随性有所下降。2008年中国铝业从60元跌到6元,中国平安从67元跌到20元,云南铜业从98元跌到6.8元,在面对这种雪崩式的熊市时,许多股民对专家的撤退性策略置之不理,一味地希望等股票反弹后再跑,下不了割肉撤退的决心,以至于陪得血本无归。由此可见,我国的股市投资者对于收益的重视要大于投资成本。过度反应过度反应指的是在市场收到波动的时候,市场上的投资主体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投资者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或者削弱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这一现象在历次的金融危机中均有显现,2000年代表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纳斯达克股票指数在短期内由最高峰的5000多点暴跌至3000点,引起市场恐慌,之后又经历了漫长近两年的下跌,最低跌至1100多点,暴跌78%。在经过了10余年的调整后,纳斯达克指数才在2015年年初达到2000年3月的水平。这一类似的投资者心理因素变化的其它表现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前后中的证券投资中得到了体现。在金融危机前的牛市,大量股民开户入市,据统计2007年沪深两市共计新开户超过4000万户,新的基金开户达到2000万,尤其是在A股开户的高峰期在8-12月份,每个月的开户量超过300万户。可见当时人们对股市的狂热。但是到了2008年,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处于初期,还未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扩散的时候,我国的证券市场就产生了剧烈的波动,很多投资者由于对经济的悲观情绪影响,产生了过度反应的情绪,将部分仍然在上涨的股票大量抛售,从而使得悲观情绪在股市蔓延。2008年股市的新增开户数仅为1436.63万。同时,中国的股民还存在严重的政策依赖,2008年中国股市于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