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点试行)征求意见稿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33KB

文档介绍
门制定政策,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第十四条[红线监管]环境保护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制定监管规范,采取遥感监测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进行监管,严密监控红线区内各类人为活动。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红线区监管队伍,提高监管能力,组织各相关部门建立红线区日常巡查制度、现场核查制度、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对红线区的环境监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及时公布红线区监管信息。第十五条[绩效考核]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考核办法,以五年为周期,委托第三方,对省级人民政府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成效开展绩效考核。考核重点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变化、红线区内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生态功能保护成效、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情况,以及管理政策落实情况等。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资金的直接依据,并纳入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考核结果公开发布。第十六条[调整条件]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原则上不得调减红线区范围,不得将一类管控区调整为二类管控区。存在下列情况的,可以申请进行调整:(—)经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必须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的区域;(二)?经法定程序调整的各类法定保护地;(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十七条[调整程序]生态保护红线区范围调整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由省级人民政府向生态保护红线工作协调组提交调整报告,明确调整理由、调整方案、公示情况。(二)红线工作协调组组织生态保护红线专家委员会对调整报告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由省级人民政府报工作协调组批准实施。对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现有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调整程序的,按原程序执行。调整方案应在批准后报红线工作协调组备案。第十八条[解释权]本办法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工作协调组负责解释。第十九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