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教育本科调查报告王秀芹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61KB

文档介绍
习是否有成效,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会不会学;二是愿不愿学。前者属于学习方法与策略,后者便是学习动机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占居首位的是厌学,厌学主要也是学习动机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情绪反应。可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不仅可以防止厌学情绪,提高其学业,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4、尊重学生,提高自己的亲和力老师向学生表达尊重有两种语言方式,即“适时表扬”和“赞赏歧异”。“适时表扬”就是对学生的意见和观点直言进行表扬,直接表示对学生的欣赏之意,如“你表达得非常好”,“你的能力很强”等。“赞赏歧异”指当学生对你的观点不理解、不同意或不接受时,仍然尊重对方,如“我也许并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是你能说出自己的意见来,我非常高兴”。 5、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由归因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可知,个体对自己成就情境的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不同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的归因可以提高自信与坚持性,而错误的归因会增加自卑与自弃。韦纳认为稳定性方面的原因(能力、任务难度)与未来成功有直接关联。一个人如果将失败结果归因于能力差、任务太难等稳定性因素时,则难以克服造成失败的内外部条件,对未来的成功将会失去信心,期望降低;反之,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性原因时,则会使人相信改变未来的失败是可能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因此失败归因于此时,会特别地有害于其自尊、自信;而成功归于能力,会引起自豪感和自尊感。6、加强自信能力训练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有厌学、畏学的倾向,并不是他们智力问题,而是自己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或者有错误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或者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要求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尤其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比,个人的进步则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