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初中生合唱团训练中声部平衡问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117KB

文档介绍
践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2)起声训练。通过多次训练实践,保证起声一致,在这一问题上,尤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反应敏捷程度等,以激起为主,做到起声的第一个音保持兴奋高昂的状态。(3)高位置头声训练实践。以头腔为主题,带动口、咽喉、鼻、头等腔体整体混合共鸣。如轻声歌唱中,用p及mp的力度唱腔,强调声音虽弱但不能虚,更不能懈。再比如,对于这样的开头,1=C3/45---|5---|5---||,训练时可用长音练习,先轻声开口唱,再闭口哼鸣来找到头声的感觉。第四,指挥与合唱作品的表现效果的研究。合唱指挥是合唱表演训练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具有纲领性质和旗帜作用,但同时,指挥必须与演唱作品的表现效果有机和谐统一,指挥不能只是尽情地做手舞足蹈的个人陶醉式的表演,而要根据表演者的心理接受特征,观看者的心理接受特征,表现作品的主题等,做到发声与其他肢体表演协调统一,否则,将会牺牲作品的内容,损坏合唱表演的效果。尤其是,初中合唱团的表演成员主要以13-16岁的少年为主,这就要求指挥在具体的指挥过程中,准确把握少年表演者的心理特征及审美取向,从而使其激情和特长能够自然低流露出来。4、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声乐练习曲集》、《合唱与指挥》、《中学生心理学》、《中学生生理学》等相关理论,为实验、训练提供理论支撑和相关依据。(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合唱训练中一些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有效的方法。(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的研究中,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以合唱水平的提升以及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为目的,在行动中研究。5、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首先,在确定选题和目标之后,根据训练实践的目标要求,整理收集课题所涉及的心理学、音乐表演学、生理卫生学、审美接受学等基本理论和实践数据资料,为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做充分准备。其次,对学生的嗓音、年龄、性别等数据统计分析,科学组建演唱团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