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探讨医院血液标采集时发生凝血及溶血的原因与对策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6KB

文档介绍
采血,血液标本中含已溶血的细胞。从静脉内留置的各种导管内采血可引起溶血。其他原因:采血后放置血液标本的过程中过度震荡;含抗凝剂的试管混合时用力过度;含抗凝剂的试管中采血量不足,由于渗透压的改变发生溶血;使用不合格器皿;温度过低;运输时震动过大;病理因素:血液标本溶血据有关资料显示,常见的原因有:血液病、肾脏病、胶原结缔组织病,大面积烧伤、低血磷等。 4防范对策血管选择:选择管径粗,充盈,弹性好,暴露充分走向清晰的较大静脉采血。输血、输液、留置针及有血肿的静脉均不宜采血。细小、弹性差、塌陷的血管不宜采血。若无其他更好选择,可先对该部位保温,有条件的热敷,待血容量增加后采血。采血技术:系止血带要松紧适宜,时间以不超过2min为宜。不可为增加血容量而用力拍打血管或长时间系止血带。若因实际需要延长系止血带时间,中途可放松10s左右。消毒液待干后方可采血,待干过程中松止血带。采血时根据血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穿刺方法,一针见血。表浅的血管应小角度进针,针柄刺入1/3左右,避免过深,防止针头穿透血管,发生血肿而造成溶血。上肢脂肪层较厚者,静脉血管往往移行于脂肪层内,一般肉眼不易察觉,以食指腹轻压血管可能出现的范围,感觉有突起,按压有弹性,可分辨2cm左右的走向,即可采血。若仍无法做出判断,可嘱患者握拳微屈肘,此时在肘关节脂肪深处的静脉可暂时凸起,易于辨别。进针角度不应1mm时,可引起创伤,导致血管碎片入血,促发凝血。当针头外径<0.7mm时,血液采集时间延长,针头内压力可导致溶血和血小板激活。不能及时检验的血液标本,不可储存在冰箱内。应常温、避光保存,尽早检验。运送血液标本时连同试管架一同搬移,避免血液标本试管倒置及过度震荡。对溶血原因的充分认识和分析有助于为实验室提供合格的静脉血液标本。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细胞内的物质释放到血清中,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延误诊断和治疗。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