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19 |  大小:45KB

文档介绍
适应教学活动中交往活动需要而应有的各种能力,称为“交往性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这两种学习能力都可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认知性学习能力是学习主体的智力和多种能力在其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预习能力、听课能力、复习能力、作业能力、考试能力、检索能力和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等。其中,检索能力和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相对比较忽视,但在当代教学活动中却应该特别关注的内容。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是一种元认知能力,与前述学习主体知识结构中的策略性知识相对应,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习主体能否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及其进程,是整个认知性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大力倡导“教是为了不教”“学会学习”的当代社会,这种能力必然为人们所反复强调。检索能力是指个体从大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日益发展,检索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能够以什么样的速度、什么样的准确率获取什么数量和质量的信息,将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活动成效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在班级环境中通过交往而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个体除了必须拥有较强的认知性学习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交往性学习能力。交住性学习能力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旨在保证个体与他人友好相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师生交往能力和生生交往能力。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认知性学习能力,不谈或少谈学生的交往性学习能力;即使谈到学生的交往及交往能力,也往往只重视师生交往,而不谈或少谈生生交住。正如有学者所言,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还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一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