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关于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特点的研究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49KB

文档介绍
时间应该以体育活动为主,于是要求幼儿以跳绳、跑步等活动为主。这种做法我个人认为是欠妥的,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在幼儿园几乎是不存在的,幼儿一天从早到晚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种各样的以认知为主的活动,形式单一、呆板、模式化、没有新意、没有生气,这自然对幼儿的吸引力就不会太强,幼儿也就很难体会到快乐,而自由游戏恰恰相反,它具有其他活动没有的特点不至于让幼儿幼小的心灵过早的失去自由的空间,它可以给幼儿带来无限的快乐。   五、 角色的表演性 “表演性”在幼儿的游戏中表现是十分明显的,以至于我在写该报告时很容易就会写幼儿在“表演”游戏(这是否说明游戏和艺术的共同起源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经过观察你会发现游戏的表演性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中没有自己。也就是说,幼儿可以做“妈妈”、“爸爸”“妹妹”“小猫”……但就是没有“自己”,这也充分体现了游戏的想象性与虚构性。   2、角色的粗线条。例如:幼儿表演的妈妈就会“唠叨”、“教导”、“做饭”、“照顾孩子”,幼儿表演的姐姐就会“照顾弟弟妹妹”,幼儿表演的爸爸就会“工作”等等,充分展现了角色的本质特征,能够表演出角色的标志性语言行动等。   3、角色动作上的虚拟性,有的幼儿在游戏中,由于收到材料丰富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只做动作而不利用材料去完成游戏中的动作。例如:面包师卖面包时,有的幼儿拿树叶来当作钱币来买面包,而有的幼儿手里就什么也不拿,只做出付钱的动作。   4、表演与现实的转化。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能充分调节“自己”与“角色”之间的关系,他能迅速完成从自己到角色之间的转化,也能迅速从“角色”中苏醒过来恢复“自己”。例如:在一次游戏中,当杨嘉祺正在游戏时,我走过去问她正在干什么,她和我说:“刘老师,我在给孩子们找吃的呢”这句话充分表明她处理“现实中的自我”和“游戏中角色”的关系的能力,她是能从“我”到“妈妈”任意自然的转化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