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角力。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2]各地区、学校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其次,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强制性与适度性的结合。虽然改革需要使用一些强制力来保障,但是,“改革的强制性一旦超出了实践需要和民意的范围,改革就可能走向反面。”[3]当前教育体制下,分数决定了成绩和荣誉。因此,重分数是普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线教师们面对强制性改革,一方面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这样的方式应付上级领导推行的课程改革,一方面还是按传统灌输知识式的方法施教。有学者就指出,太多强制实施的改革措施,或者不加批判地、盲目地去实施革新项目,正是公共教育的主要问题。事实上,“改革中强制性的东西用得越多,时髦的东西就越泛滥,变革看起来就有更多表面化的东西和偏离教学的真正目标。”[4] 最后,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传承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先试验后推广的方针是尊重教育规律和教学实践的体现。然而,当前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所谓的成绩和创新,往往认为改革就是破旧立新,不破就不立。因此,出现一些不管地方教育实际、不管学生接受能力,甚至也不管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传承性,采取全盘否定、另起炉灶、重来一套的做法,使得课程改革面目全非。参考文献[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1: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J].2001年,第5期[3]杜止艾.改革:纠偏为了前行[Nl.北京日报,2006-12-11 [4]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一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