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对幼儿园开展大带小活动的认识和实践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的社会性交往明显增多了。Р 在“大带小”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个性不同。刚开始的自由组合他们互不了解,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互相了解后,那些个性相同或相仿,有相同兴趣的幼儿会组合在一起。他们有的喜欢一起安安静静地看书,有的喜欢一起唱唱跳跳,更有的喜欢一起追逐嘻笑等等。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相宜的活动氛围,观察他们的行为,从而引导他们解决交往出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Р (三)提供不同年龄段的可操作性材料Р “大带小”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交往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应该是考虑到不同年龄的幼儿需求,要有充足的数量和一定的质量。例如在大带小的美工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投放一组材料时即要考虑到大班孩子的水平投放一些剪刀、蜡笔、白纸、夹子等操作材料,又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投放适宜的材料:如撕的彩纸、印章、报纸、蔬菜团画等。这样幼儿在操作中能开放性地选择合适自己的操作材料,活动中就能与材料积极互动,在一组材料选择取舍上也能与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积极互动起来。Р (四)教师在组织“大带小”活动中给幼儿留有指导的空间Р 每次开展“大带小”活动前,教师们针对大、小年龄的幼儿都是有目标的,但是在组织中需要观察、适时的干预,并且这种干预和指导应该给幼儿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当一对幼儿在制作图书时,小龄幼儿负责黏贴哥哥剪好的图片,可是他手劲小,拧不开胶水盖子,他没有请哥哥帮忙而习惯性地向老师求救。此刻,老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如果老师直接上去帮忙拧开盖子,那么他们大小之间的互助交往就没有了。而如果老师当时假装没看见或没听见,看大年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或者引导小的像向大的求助,看他们是如何自己处理解决的,给幼儿真正的留下了交往、发展的空间。Р 参考文献: Р 杨丽珠:《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Р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