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善用数学典故 渗透数学文化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伟大的数学家之一。7岁那年,小高斯上小学了。数学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1+2+3+4+……+97+98+99+100=?不一会儿,小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的答案。原来,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01,求50个101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加乘运算,能迅速准确得到结果。让学生对这种算法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迪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对于新的数学概念和新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用数学典故来引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概念的枯燥,而且十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如,在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了10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长方形,要求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结果,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两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之比均为“黄金分割比”)。正当同学们为彼此之间的不谋而合而倍感费解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1000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做同样实验的数学典故。学生纷纷质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长方形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呢?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奥秘?于是,教师趁机揭示研究主题。就这样,一次有趣的课堂实验,一个简短的数学典故,使得枯燥的数学教学感染上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里,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变成了生动的文化交流。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数学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数学文化中的数学典故,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让数学教学超越其知识本身,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