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教学设计Р教学目标:Р围绕课题“竹节人”,理清故事情节,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Р品味语言,感知竹节人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Р探究老师玩竹节人的情节,理解其与主题的关系。Р教学重、难点:Р1.品味语言,感知竹节人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Р2.探究老师玩竹节人的情节,理解其与主题的关系。Р教学过程:Р谈话导入Р1.同学们,你们有过动手制作玩具的经验吗?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乐趣?Р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范锡林的童年,看看他的玩具趣事。Р3.读题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Р散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课题“竹节人”写了哪些事,并填写表格。Р段落Р内容概括Р1—2Р制作竹节人Р20—29Р交流Р再读课文,感受语言Р课文第二段中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文中哪里能够读出?Р1.默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迷上竹节人?Р预设:(1)制作简单(说明性语言)Р(2)条件有限,少有玩具Р(3)斗起来有趣Р2.作者的文字把对“竹节人”的“迷”表现得淋漓尽致,仔细品读,圈划文中词句,说一说你的感受?Р预设:(1)言外之意的句子Р(2)“!”的运用Р(3)侧面描写Р深入探究,领会主旨Р作者通过写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情形,表现了“竹节人”这一童年游戏的乐趣,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写20—29段老师没收却自己玩竹节人的内容呢?Р用括号括出老师的表现,以及我的心情变化的句子,思考:老师和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作者写这种转变是为了表明什么?Р总结Р作业布置:Р抄写课后词语Р模仿课文段落,写一篇玩具制作指南或介绍一种传统游戏的乐趣,200字左右。Р课后反思:Р《竹节人》,我将梳理情节,分析特色语言作为重难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反馈及时,参与度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堂课设置的讨论环节,讨论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有点大,如果指令更加清晰,讨论则更具有针对性,课堂的生成会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