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基于隔代教育的质化研究报告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是隔代老人,也即是说祖辈父母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互动性重要他人”。此次访谈的结论也验证了这一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12小时,而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也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在幼儿的社会化方面,祖辈父母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形而强大的,孩子对祖辈父母往往也会形成一种亲密的依恋关系。受访者W2认为自己比年轻父母更了解孩子的生活所需,而且照料得更周到。他说到:“孙子也不要他爸爸妈妈带,爸爸妈妈要让他一块睡觉,他不愿意跟爸爸妈妈睡觉。生下来的时候跟我睡觉一直到现在。孙子从来不到他爸爸妈妈房间里去,也不要他爸爸妈妈(带)。”Р (二)建构“全纳”与“共生”的教育环境Р “共生”一词源于生物学,德国著名的真菌学家DeBary在1879年首次明确指出“共生是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其实指“一定区域内生命体之间为求生存而相互依赖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共生的理念逐步引起了社会学家、生态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关于共生的概念和方法也被逐步地移植到了社会科学领域。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把“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ДР笔者认为,对于学前期的幼儿来说“共生”更多的是指共同生活,即是幼儿生活和教育中的所有参与者都应当被纳入其中。这种共生不单单指的是物理空间的共同“卷入”,而且还是精神层面的共同经历,正如受访者M1所说:“应该还是要融合起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要带。因为老人和年轻人之间本身有代沟,各有所长。应该给小小孩融入各个层次各个时代的思想。因为时代也在发展,老年人的有些思想观念跟不上中年人,而中年人的思想观念以后也不一定能适合未来的年轻人。”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