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教学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40 |  大小:121KB

文档介绍
前数量关系教学的现状,应注意以下四点:Р1.注意构建数量关系的阶段性。儿童少年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学生数量关系的构建,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引导下,经历渗透、感知、体验、积累和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抽象概括,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概括的时机未到,造成死记硬背,机械照搬,不会运用;如果时机已到,不去归纳总结,老是停留在原有水平,认识不能得到升华。因此,应在学生理解运算意义并运用意义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有意识地进行分段概括。一般来说,低年级结合运算意义的教学,以基本数量关系为主;中年级以常用数量关系为主;高年级以灵活运用各种数量关系为主。对某一种具体数量关系,也有一个构建的过程。例如,Р“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数量关系的建立,一般经过了以下五个过程:Р一是渗透孕伏,在“2+2+2=6”等相同加数的计算中,教师有意识地说出3个2相加得6.Р二是运算意义。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3×2=6”.Р三是初步概括。每本书元数×本数=总共元数。Р四是基本数量关系。每份数×份数=总价。Р五是常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Р其实,教材中也有不少练习题,为我们提供了归纳、概括数量关系的时机。例如,一年级上册有道题:Р Р Р Р原有Р17个Р6个Р10条Р借出Р7个Р6个Р8条Р还剩Р( )个Р( )个Р( )条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表格,联系生活概括出“原有数量-借出数量=还剩数量”的关系式。又如在二年级下册涉及到购物问题中求总价,三年级上册求总价和单价的问题,可以从中概括“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式。这样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逐步学会把生活情境、运算意义、运算方法与基本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更深刻,在学习和生活中迁移性更强,为后续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