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27 |  大小:424KB

文档介绍
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简单地使用暴力惩罚, 也会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Р(五)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Р 孩子有时候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有些家长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体罚。在这个时候孩子出于对家长的恐惧可能暂时压抑住了攻击性行为,但是多次以后忍受不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报复性攻击性行为。例如:有些孩子本意是想帮妈妈打扫房间,但是在清扫的时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在这个时候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在捣乱,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或者打骂孩子。这时候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严重地受到伤害,并且从中学习到家长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理方式去对待同龄伙伴,那么攻击行为就因此而慢慢产生。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Р(六)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Р1、冷漠无情型的家庭教育Р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幼儿。他们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也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们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如打屁股,打耳光,打手心等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地暗示孩子,增强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研究证实了: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