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同伴交往的案例研究(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167KB

文档介绍
得分比例超过了80%。根据以往研究显示,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受成正相关,而攻击行为与同伴拒绝成正相关,被试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更多遭遇到同伴拒绝。这可能是由于智力落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的交往方式不完善和交往手段不妥当有关。智力落后学生因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障碍,这一障碍在随班就读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在面对同伴的过程中,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常常表现不自信、词不达意、思考时间长等,这些都对其同伴交往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随着同伴拒绝的现象愈发显著,会引发正常学生一系列的外显行为,如破坏、攻击等行为问题。而对于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而言,外显行为的形式有所改变。根据其心理特质,往往会应对以较为消极的方式,如:独来独往和不愿亲近榜样等。这种社会退缩行为的产生不利于同伴交往,研究表明,儿童的退缩行为与同伴接受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退缩与同伴拒绝之间有低度的非负相关关系,各研究的结果之间的变异比较显著,即退缩会导致儿童不良的同伴关系[9]。Р与同伴描述将提名分为社交、攻击和敏感三个维度不同,同伴提名将提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部分,并关注每个部分中被试的同伴关系。结果显示,在被试获得的提名中,积极提名仅占1/67,且提名内容与对被试家长的熟悉程度相关,与对被试自身的喜好无关联。消极提名占66/67,其中56次提名与涉及对被试的喜好,10次提名与被试家长有关。这一数据表明对于被试,班级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持否定态度。在“最讨厌的同学”这一项中,有1/2的同伴提名被试,显示被试的存在对近一半的同伴造成了困扰。而访谈的结果表明这种困扰通常表现为同伴间的厌恶或排斥,如问到“班级内哪位同学与W关系最好”时,同学们的一致反应是“没有人和她关系好,大家都不喜欢她”。在“关系差的同学”和“最不熟悉我的同学”两项上,被试的提名排名都为第一,与同伴行为描述所得结果相似。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