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法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6KB

文档介绍
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贫乏的缺点提出这条原则,实质在于强调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赞科夫认为感性知识固然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由此经过复杂的道路而到达抽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认识的全过程。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经验与理论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根据实验观察,赞科夫指出“一年级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内在联系”。至于“由近及远”是指儿童要先认识身旁的事物,可是他们偏偏最爱听异国异地的趣事,最爱看身边看不到的事物。而“由简单到复杂”的要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可以把过去认为极其复杂的现象变成容易理解的东西”。旧教学体系仍把儿童的认识限制在用手摸、用眼看的水平上,显然是落后了。因此他不反对直接观察的重要性,但反对旧教学论的片面性和“原始”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Р 这个原则与传统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有些相似,但两者的着眼点有实质的区别。自觉性原则强调使学生理解教材,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它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而赞科夫的这条原则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则是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Р “后进生”问题在苏联没有得到解决,有人说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原则教学,结果只培养了几个拔尖生,而把一大批学生拉下来。赞科夫从1963~1967年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实验班和普遍班选了一批后进生作比较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他们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使他坚信,对“后进生”更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并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他指出学生的上中下三等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论的“积极性原则”的重大发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