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秋天的怀念》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61KB

文档介绍
的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学生通过短暂的观察和思考后,马上就联系到了课文中的两个主人翁,并且产生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字理教学“瘫痪”“憔悴”两个词,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这个切入点的效果让我满意。Р三、重组教材,猛烈冲击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我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依次进行,而是将课文重组成3个点,分别为一是我“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二是课文里面反复提到的“花”;三是母亲当时的病情。而这三个点,同时都是围绕“好好儿活”展开,逐层深入。贯彻“以读为本”,力图体现在整体感知和品读中感悟感动,从字里行间引发学生明白史铁生的“懊悔”,同时也引导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Р四、课外延伸,超越目标 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课教学为了突破课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花”,我结合陈毅《秋菊》和陆游《晚菊》,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深深的思念,结合了史铁生的作品《病隙碎笔》《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我与地坛》中的片段,让学生读出更多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Р五、轻言放弃,铸成遗憾Р 在教学课文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透过菊花,母亲希望孩子怎样‘好好而活’?”孩子的理解跟不上,我在引导“淡雅”一次的时候抓住“淡”,学生很快理解克“高洁”,但是对于后面的“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学生被卡住了,我采用了直接小结的方式。课后想来,显然我无须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从字面引导失败的时候,我是可以从颜色或者是其它相关事物来尝试的。很遗憾,我选择了放弃。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