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Р 第三,捕捉发问时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发挥内因作用,才能使认识的主体即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既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如在除法教学中,“12÷7”,商到千分位时出现4,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这时,提问“要求商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上的4怎样处理?”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Р第四,展示结果和答案,保证提问的评价性。包括首先明确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延时进行判断性评价;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阶梯型问题、启发型问题、猜测型提问、发散型问题、迁移型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