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邹燕勤教授治肾特色与精华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4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中的“湿”邪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景岳全书》)。脾失健运,湿邪留连,则发生水肿等肾系病证。如湿聚成水,泛溢肌肤,而成水肿;停于胸腹,皮里膜外,而成胸水、腹水;湿蕴成浊,升降失司,浊阴不降,则见少尿、恶心、呕吐,肾功能减退的“关格”“肾劳”之疾。Р 曾有人对慢性肾炎所致肾衰的观察显示,普通型及肾病型的肾衰患者,以脾虚者为多,且逐渐转化为脾肾气虚及其它证型。而有人统计,慢性肾衰出现脾胃功能紊乱者可达90%,而消化系统症状的轻重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尿素氮数值的高低变化基本一致。Р脾运失健除可导致湿邪留连影响肾病的发生、发展外,脾的固摄功能失常也可导致精微物质下泄,而出现蛋白尿、尿中红细胞等情况。Р3、久病入络,瘀血内结Р如上所述,慢性肾病肾气不足是病发之本,并常伴见脾胃气虚。如“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其所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延下去,疏其血络而病气可尽也”(《读医随笔》)。虽然因虚致瘀较为多见,但也有因实致瘀者。《血证论》指出:“血与水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水湿与血瘀都属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导致慢性肾病反复缠绵的致病因素,两者常交结为患。现代医学认为肾脏是肾病的主要受累器官,它由众多的毛细血管网组成,而在慢性肾病时出现的肾小球硬化,系膜细胞增殖,基质增多,间质纤维化等病变常可视为微观辨证的内结瘀血,而血液粘稠度升高,血中代谢产物尿素、肌酐、中分子物质、尿酸、血脂等蓄积,提供了血瘀辨证的客观指标,是慢性肾病活血化瘀治疗的理论依据。Р三、论慢性肾病的辨治特点Р1、维护肾气,治病求本Р肾主水,藏精,只宜固藏,不宜泄露。肾气不足是导致水液代谢失调,精微下泄,出现水肿、蛋白尿、血尿的主要内因。故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