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音乐学科各领域之教法探讨 - 中国音乐教育网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doc  |  页数:31 |  大小:107KB

文档介绍
学习音乐的工具,也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标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这与以往的《大纲》相比降低了识谱教学的要求,这样降低要求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Р二、关于“演唱”教学的思考与实践Р“演唱”亦即是《大纲》中的“唱歌”。音乐课曾一度被称为“唱歌课”,这是因为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我国的音乐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现在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多样化了,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唱歌仍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中心,可以说唱歌教学支撑着整个音乐教学,特别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尤其如此。Р(一)传统唱歌教学模式的回顾及问题分析Р在传统的唱歌教学中,以学会歌曲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能的学习,教学过程往往过于理性和枯燥,缺乏音乐性,学生不能充分感受与表现歌曲。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基本为:发声练习——导入新课——教师范唱——节奏练习——视唱歌谱——学习歌词——学唱歌曲——情感处理——通唱全曲——小结全课(思想教育)。传统唱歌教学中这种先练声后唱歌、先局部后整体、先识谱后唱歌、先学会歌曲后进行艺术处理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唱歌教学目标的达成。Р1、先练声后唱歌的声音训练方式,不利于学生演唱技能的提高。Р在传统的唱歌教学中,课前的发声练习,音乐老师们称之为“开嗓子”,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练声曲目主要是一些较为专业的顿音、连音的母音练习,对演唱的气息、口形、姿势、声音的位置,都用专业术语提出要求。这种专业的声音训练,对于声乐专业学习的学生,或学校合唱队的学生可能是必修的功课,但这些专业化、程式化和枯燥的课前发声练习对于提高普通班级学生演唱技能的作用不会很明显,学生很难将发声练习中唱母音的感觉与演唱歌曲联系起来,更难将其运用于歌曲的表现。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