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技术研究(甚至包括基础研究)并尽可能多地拥有最新的知识产权,以使自己后续的商业应用R&D战略目标得以实现。Р但是在中国,企业对技术成果的需求是以其产业化阶段、市场潜力为衡量标准的,对技术的需求是已经过中试环节、能迅速商品化的技术为优先,对距离商品化较远、风险较大的技术投入持谨慎态度。这也正是造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环节。Р(三)中关村海淀园产学研合作分析框架Р中关村的产学研合作已经渗透到知识→技术→商品→产业这个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即技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Р在技术源头,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核心,在肩负基础研究任务的同时,同有实力的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技术产业化专项研究以及产业化发展的探索,由此一大批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国际标准相继涌现,实现了众多领域的技术突破,如TD-SCDMA、龙芯等。Р在应用研究环节,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纷纷成立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为发现和培养产业化项目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如四方继保等。Р在R&D阶段,大学/科研院所或者自办企业,或者引进先进企业的资金、管理团队等合资组建新企业,填补技术的小试中试环节,抢占时机尽快将原创技术加以商品化,一些发展好的企业最终成为了园区的骨干企业,如天元网络公司等。Р在产业化阶段,相继出现了一批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目标的产业联盟,如闪联、中关村创意联盟、AVS产业联盟等,这些产业联盟集中了一大批优势企业、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通过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了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不仅成为大规模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和重要的推动力量,更是引领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另外政府和中介机构也积极参与到中关村产学研的各个环节,在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改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Р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概括起来中关村产学研合作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