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关于高职院校国际教育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49KB

文档介绍
从业优势和薪酬优势,在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时相对容易,规模相对容易拓展。外语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其自身的外语优势,在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合作中独具特色。比较而言,类似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领域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除了外国语言需要加强外,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类专业由于其行业发展度及行业整体待遇低等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这类院校的国际合作水平。Р 四、高职院校国际教育合作存在的问题Р (一)国际合作的模式单一,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高职特色难以体现。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基本上采用如下模式:1、学生出国留学的模式。既以3+1、2+2、3+2等形式与境外本科院校对接,外方学校承认学生高职教育的学分,经过核定后确定学生获得境外学士学位所需时间,招收学生就读。这种方式,没有任何教学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学校只相当于留学中介机构,难以开展任何高职特色的合作;2、引进课程和教材模式。即系统地引进国外的课程和教材,单独开班组织教学。这种合作方式由于是在校内组织教学,由于体系的不同,借鉴难度很大,高职院校还是无法实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总体目标。Р (二)高职院校某些自身因素制约了国际合作的开展。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总体较低,实际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完成专业课程所需的英语水平差距仍很大;能够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可谓凤毛麟角,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应该被提上改革日程的。Р (三)教学运行和管理体制还不能真正适应国际合作的要求。国际合作的管理体制在形式上多表现为课程、教学、科研、职员、教学、资金和劳务的结合,由于文化背景等差异,国际合作项目还很难实行“政校”分开,实行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项目主管)负责制,并建立科学公正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成为真正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适应良性运营和健康发展的要求。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