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精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段量化),还是学段终结的模块考试评价(补考、学分认定),都只是评价过程中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而已。Р新课改实行的是学分制管理,学分固然很重要,学生当然也很在意,但我想我们必须清楚评价为了什么? “不扣学分”本身并非教育的目的。通过对学生的多元评价,给学生留下一些知识能力以外的东西,如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改善学生就学状态,对学生健全人格,高贵灵魂的精心培育以及对学生微妙心理的细腻关注等,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追求。Р新课程倡导我们教师转变观念。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其实在实践中,我们评价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认识。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使我看到了这种形成性评价的功能。评价工作不仅给受试学生一个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适时地不间断地激励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前面所谈的两名学生就是在这种每天当堂的记载评价、每日教师的激励评价下获得发展的。事实上,我们也清醒地体会到:依靠评价机制想让学生有立竿见影的质的飞跃是不现实的,但诸如一次作业的完成、一次目光的交流、一个眼神的转变、几个学生促动一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类似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是容易捕捉到的。有了这样的一些点的累积,坚持下去,不难期待看到学生们思想上成熟的质变。因此,在评价结果上,我不只是关注评价的准确、公正、更强调评价学生对原有就学状态的改进。Р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也对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只是我们面对这种新形势的一个初步尝试,其中的成绩和问题都将成为我们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法的动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师应始终牢记教育的百年大计作用,紧跟时代步伐、审视形势转变,以新形势下的教育事业发展要求改革传统教育方法,以新时代下的青少年教育特点创新教育思路,力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