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的开发实践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34KB

文档介绍
赏。鉴赏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哲理美、境界美等。又以古诗为游历材料,从中了解这个区域的风土人情,作者与这里的情缘故事,再以古诗为出发点,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沧桑变化,最终回归到古诗,将丰富的阅历融入古诗,读出独特的味道。这样一个课程,这样一种游历,这样一种学习,让学生身处诗歌的文学鉴赏中,身处祖国的大江南北,看到祖国的历史和发展,品味诗歌的情感深度与历史厚度,学生更多的是“打开”自己,去探究与实践,从“走万里路”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跟着诗歌游中国”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的形式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从课堂的“这里”走向祖国的“那里”,是一种打破地理壁垒的探究式游学。Р 4.累积范例式教学案例Р 一个课程的开发需要思想的先行,需要思考的周密,那么课程的具体教学也需要“小迈步,逐推进”的策略。瓦根舍因提出的范例方式是“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实施的较为适宜的方式。先选取一个班级进行课程实施,每种课堂类型都选取一个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探究,然后综合集体的智慧修改、完善、成形,成为一个教学范例。在课程之初,以Р“教学范例”的形式强调课程的基本性、基础性,主张教学的方向性、科学性,提倡教学范例的典型性、引领性,对于结构性取材、有效性教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边塞”教学,就从“边塞地理”“边塞风俗”“边塞诗人”“边塞战争”几个板块教学,从边塞的地理环境、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历史风云进行了解与认识,既从地理位置上游览了边塞“十关”,又从文化角度了解了边塞的几经沧桑,无论是视觉欣赏,还是精神洗礼,都让学生留下了深刻而深远的意义。这样的范例也能使得教学内容既精练又具体,易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