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新形式下如何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29KB

文档介绍
会生活提炼、加工的过程,是作者充满激情和独特人生体验不可重复的精神创造。这就决定了文艺创作要建立在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感受、积累之上。作品要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撼和心理上的认同,创作人员就要深入社会实践,深入群众的实际生活,深入群众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呼声,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使作品具有生活气息,打上时代的烙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同。这两年,我们有许多优秀作品立上舞台,在城乡巡回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都反映了群众身边的人和事,生活气息浓郁,主题鲜明,情节生动,人物可信,语言朴素并且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演员表演起来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观众观看时身临其境,感到非常亲切。这样的作品体现出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体验。Р 深入社会实践,体验群众生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现在许多作者深入生活不如以前那么勤了,或者说积极性不如过去那么高了。有的作者怕苦怕累,留恋都市生活的舒适富足,存在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热衷于搞闭门造车、凑份子式的创作方法。这种倾向既不利于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作者自身艺术道路上的成长进步,必须加以改变。像这样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群众生活,在时代特色、生活容量、人物语言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去甚远的作品,就会远离观众,失去市场。我们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文艺单位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去体验生活。不能流于形式,止于号召,要为他们下基层创造必要的条件,舍得一定物质投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广大文艺创作人员真正做到人要深入,心也要深入;不仅深入群众的实际生活,而且深入群众的内心世界,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从而创作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Р 责任编辑:杨柳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