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80KB

文档介绍
; 另一方面又对诸多政治、社会方面的认识模糊,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因素会给大学初期的学生个体的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德育课教师应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深入, 采取多种形式的座谈会、问卷、网上交谈等不同方式对大学新生的品德现状、思想成长的需要进行摸底、调研, 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教育对象; 要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度、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对教学方法的认同度, 综合性地选择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进步的教学方法。在大班制教学条件下, 可适当采用电化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交流的机会,由再现型教学向发现型教学过渡,这应是大、 10 中学校教学法衔接的根本方向所在。这里要强调的是, 对大一新生的德育教育既要立足于他们的思想实际又要超越于他们的思想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树立这样的信念:通过教学引导,将学生从“中学”带到“大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真正的“衔接”。(四) 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课程衔接制度保障机制搞好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它一方面关系到德育自身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 另一方面还涉及到与其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问题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协调问题。要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效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必须形成领导体制管理、德育队伍管理、德育规章制度管理和德育环境管理等大学与中学相互衔接的管理体系。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快速建立起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整体构建大、中学校德育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相互衔接的效果评价制度、直接反映衔接效果的大学生德性发展状况滚动调查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到结果、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动态有序发展, 充分发挥和体现制度保障机制的强大功能, 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特点的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之路。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