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青海藏区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  |  页数:13 |  大小:108KB

文档介绍
获得一种持续成功的情绪体验, 教学只会压抑学生的个性, 积蓄成内心的反抗与冷漠, 表现出对学习的厌恶和对教师教学的逆反。(四) 文化断裂,学生对学校文化的再学习、再适应加剧了其心理负担文化断裂是指个体在异文化环境中原有文化不能很好延续, 在不断学习和适应他文化时造成的自文化中断和不连续。文化的不连续性会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青海藏区寄宿制学生在入学前大多身处藏族文化环境, 以藏语为母语, 进入学校后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加剧了其心理负担。其一, 学校学习内容以主流文化为主, 与学生原有的藏民族文化习性之间差异很大, 由于高考大多选择民考汉模式,藏区大部分学校的双语教学模式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加授单科藏语课程, 藏族学生从小在家庭中耳濡目染获得的藏文化习性以及藏文化特有的价值观、生活态度、认知方式等与学校所传递的主流文化取向不相吻合, 两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藏民族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学校与当地社会的文化隔阂也成为家长不愿支持子女继续学业的重要原因。其二, 双语言的不断转换与适应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双语教学环境中的学生, 对双语言的学习和适应是影响其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目前藏区学校教育多以汉语讲授为主, 母语只是一门单科课程,大部分重要的升学考试与选拔都以汉语考试为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臧语言学习处于相对薄弱或弱势地位, 这种母语在整体语言环境中的弱势地位有可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兰伯特在 1974 年根据试验对此作了总结,他认为“讲居于弱势地位语言的学生, 当他成为教育系统的一分子后, 他会意识到这种语言以及讲这种语言的群体居于社会劣势。同时, 他也会意识到应掌握较强的语言以便被学校和学校教育系统所接受, 但是他也认识到当他这样做的时候, 会处于不利地位。对这种困难和导致的挫折的意识, 表现出对两种语言的模糊不清的矛盾心情, 这种动摇不定的矛盾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