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4.建立科学合理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有效性评价体系;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能科研、善教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目标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 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 2.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性的研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研究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周围生活、社区环境和品德与生活(社会)大背景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4.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评价研究。评价的目标变单一的结论性目标为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与结论性的综合目标。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成员边单一的教师为教师、家长、同学、社区成员全面的组成。评价的方法是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以书面形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评价时,应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 5.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变教师的主讲者为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