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 严格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对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率至关重要。培训与管理专业队伍与培训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足,人员流动等均可增加 CRBSI 的发生率和病死率[49,50] 。而经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 强化标准化的无菌操作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 CRBSI 的发生率和病死率[51-62] 。因此,提倡建立专业化的、固定的医护队伍。鼓励采用多种教育模式, 多学科、多途径地对专业人员进行导管操作和预防的相关性教育, 包括自我教育和强化被动式教育、演示与示范性教育、实践指导与考核等。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无菌操作的依从性,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性。监测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应当包括详细的操作流程、标准化的无菌操作, 详实的记录, 严格血管内导管应用的管理与监测制度, 定期考核, 对标准执行进行评估, 以及置管后随访等[63]。提倡建立以 ICU 为主, 包括感染疾病专家, 质量监控专家在内的多元化管理队伍。建立本地关于医院获得性血行感染的病因学和发生率相关的数据系统。目的在于监测与总结感染危险因素,及时回顾总结相关感染危险因素与问题, 及时指导临床, 以提供快速改进措施, 并降低医疗成本[49,64] 。推荐意见 4 :应持续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操作的培训和质量控制。( 推荐级别: A) 置管及护理穿刺点选择导管穿刺部位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置管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置管感染、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外周静脉穿刺点选择下肢外周静脉穿刺点发生感染的危险高于上肢血管[65], 手部发生静脉炎危险小于腕部和前臂血管。深静脉穿刺点选择深静脉穿刺点选择的安全性研究主要涉及穿刺部位的细菌菌落数和易感性, 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导管留置时间长短与并发症等方面。①穿刺部位的细菌密度与感染: 多项相关研究显示, 股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