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学前教育史》全套教案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7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幼儿小肌肉的发育特点,并不要求幼儿写字与认字同步,这与我们目前学前期语言领域幼儿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很多家庭到 6-7 岁才开始教幼儿写字。同时,教幼儿写字也遵循着渐进原则,逐步增加训练难度。这些都是可取之处。但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有所偏颇,过于突出德育与智育,而且许多繁杂的教育内容过于成人化与教条化,使幼儿难以承受,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三、封建社会的胎教(一)封建社会胎教概述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提出胎教作用的一个基本理论,即“外象内感”。“外象”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外象内感”的意思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千金方· 养胎》“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箴诫。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如果能做到这些,则“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明代医学家万全重视孕妇的精神调节,从医学角度对孕妇情绪给胎儿的影响做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辅仁秘科· 养胎》“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盖过喜则伤心而气散, 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应之, 未有不伤者也。其母伤则胎易堕, 其子伤则脏气不和, 病斯多矣。盲、聋、暗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唐宋以后的医学家们还十分重视孕妇饮食的调摄。宋代妇产科医师陈自明《妇人良方》“一受孕之后,切宜忌不可食之物,非惟有感动胎气之戒,然于物理亦有厌忌者。”元代医师朱震亨《格致余论· 慈幼论》“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二)封建社会胎教的具体方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