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人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 穷人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少, 产生一个逐渐加深加宽的知识沟。知沟正是对大众传播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方面强大效果的形象比喻。(4) 培养理论培养理论的源起是 1967 年在美国进行的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格伯纳。它的主要观点是电视已经成为自然人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电视内容能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培养理论是从社会文化取向角度去探讨大众传播的强大社会影响的。(5) 第三者效果理论第三者效果是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的,其主要思想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传播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特定的消息对你我可能没有什么效果,但是对其他人很可能会效果显著。但是戴维斯指出,人们只是在心理上低估了大众传播对自己的传播效果,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他人的第三者。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理论、培养理论和第三者效果理论都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们从新的视角出发,在更广泛的社会系统中考察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系统的强大效果,因而被统称为回归强效果理论。(二)不同传播效果类型的的认识过程 1、强效果理论。强效果理论以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魔弹论为代表, 魔弹论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也被称为“枪弹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理论。 2、弱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弱效果理论以 20 世纪 40 年代至 60 年代的有限效果理论为代表。有限效果理论研究开始于 1940 年拉扎斯菲尔德所主持的“伊里调查”,“伊里调查”之后,随着《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大众传播效果》等著作的发表,逐渐形成了针对“魔弹论”的“传播流”研究及其主要成果——有限效果理论. 3、回归强效果理论, (1) 议程设置理论(2) 沉默的螺旋(3) 知沟理论(4) 培养理论(5) 第三者效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