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所作的《前赤壁赋》为例,词人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进行铺陈,其中便体现出了汉民族所特有的对称思维方式,而不同语句之间的平仄押韵也能够体现出汉语所独有的音韵美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咀嚼每一个字词所渗透出的含义,体会用词的巧妙与浑然,真正通过领会词义感受到整片文章所构建的美妙意境[2]。 Р (三)强化作品鉴赏,把握语言文化意义 Р 在某种程度上作品鉴赏能力反映了学生最真实的语文学科素养与知识掌握水平,因此教师应当着重围绕作品鉴赏环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品读作品,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进一步加强对语言文化意义的理解。以《宝玉挨打》篇目为例,当王夫人得知贾政要打宝玉时未通知贾母就前去阻拦,这反映出王夫人对宝玉的疼爱之心;而王夫人在劝解贾政时所说的“老爷要保重”、老太太“一时不在了,岂不事大”等语句,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的“出嫁从夫”思想与封建伦理之道。通过分析王夫人的行为与话语,可以引导学生发掘传统文化中封建道德伦理对人的束缚,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渗透。 РР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改革重新定义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围绕提升语文素养、发挥育人功能、培养语文审美等层面进行了具体的目标制定,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着重挖掘教材文本中所渗透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更加宽广的文化思维体系,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Р 参考文献: Р [1]杨尉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8,(7):167. Р [2]朱颖.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析[J].时代教育,2017,(18):61. Р 作者简介: РР 付丽(1985-),女,满族,大学本科,辽宁鞍山岫岩人,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 Р1/view-14890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