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者:梦&殇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特色,其理念被师生认可和接受,由师生共同创生的资源及成果已被全校推广应用,并成为我校“民族传统文化大课堂”[③] 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题研究将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富有长期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融入到学校文化,形成我校的校训“至善至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学校先后被评为艺体先进集体,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民族文化进课堂窗口学校。六、实践反思(一)学科教学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是在逐步挖掘、逐步完善的原则下实施的,每阶段的课程还应根据学生需要和师资状况作出局部调整,并不是每课必能渗透、每课必须要渗透的。我们没有夸大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科教学的积极作用,仍将正确地看待其价值。(二)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难窥一斑,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还不够,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将加强教师参与经典文化的学习和培训,增长教育智慧,建立校际间和区域间的交流。(三)学校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办学设备极大地制约了课题更好地推进和实施。(四)由于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学业负担,难免出现学生往往是过于关注结果,忽略了实践体验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①]“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优良文化素养和显著特长(古筝、脸谱、武术等)的合格中学生”是我校对人才素质的定位,每一个朝阳中学的学生应该具有不同于其它学校学生的独特品质和显著特征。[②]“ 2+1 ”是指二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是国家级项目研究。[③]“民族传统文化大课堂”是指由必修+选修+活动一系列课程有机融合而成的课程体系,是从艺术、体育、文学、科学等方面进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武术、古筝、京剧脸谱、陶艺、葫芦丝等系列课程和活动为载体,让初中学生了解品味广博厚重的民族文化,展现多元智慧,提升民族素养,在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以达到“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的目标。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