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在对每次产后出血事件的总结和评审制度等方面做得还不够;临床医师处理产后出血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管理层应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演练,且应建立多学科评审会、事后总结会及相应的评审制度等。安全共识内容解读4个方面13要素产后出血定义的改变此次共识提出新的定义:产后24h内,累计出血量≥1000ml或出血同时伴有低血容量的症状和体征;着重提出“当临床表明累计出血量在500~999ml时应当启动/增加监护和干预措施”。一、准备工作(每个机构)1.抢救车;2.即刻获得所需药物;3.建立产后出血应急团队;4.建立紧急发放血液制品及大输血方案;5.机构定期演练培训及总结;1.抢救车:包括产科、麻醉、护理、助产等所需要的器械如:血肿缝合包、宫颈缝合包、子宫压迫球囊、缝线、气管插管等。配血用试管。2.药品:几种标准的子宫收缩药物如:缩宫素、卡孕栓、卡贝缩宫素、欣母沛。其它抢救药品(羊水栓塞时)。3.建立产后出血应急团队:共识建议建立产后出血应急团队,成员应包括经验丰富的妇产科、麻醉科、血库、药师、重症监护室、手术室、介入放射科医生和护士等,并且提到需社会支持;能够应用现有的手机、呼机号码以及“快速反应”或“代码”系统,通知团队成员及时到位参加抢救;共识强调平时应建立详细的流程,定期组织培训及演练,在培训及演练中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处理产后出血的能力及水平。4.建立紧急发放血液制品及大输血方案:若机构血库血源充足,紧急发放血液制品应快速;血库血源不足的机构应立即启动紧急血液运输方案;对于可能需要大量输注血液制品的出血高风险患者,需转诊到血源充足的医疗机构;大量输血方案:建议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在1∶1到2∶1之间,每输入大约6~8单位的红细胞应输入1个单位血小板,产科出血中纤维蛋白原消耗迅速,应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需要时可及时应用冷沉淀替代治疗;制定Rh阴性血或未交叉配血者紧急输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