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有用和有效,应用该治疗措施或操作是适当的。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需进一步研究,该治疗措施或操作可以考虑应用。Ⅲ类: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无用或无效,并对某些病例可能伤害,不推荐使用。证据级别: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大规模非随机对照研究。C:专家共识(或)小型临床试验、回顾性研究或注册登记。二、心肌梗死分型新指南推荐使用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1型(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MI)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溃疡、裂纹、糜烂或夹层,引起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流减少或远端血小板栓塞伴心肌坏死。本指南主要阐述1型心肌梗死(即缺血相关的自发性急性STEMI)的诊断和治疗。2型(继发性心肌缺血性MI)由心肌供氧减少或需氧增加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3型(未能检测到生物标志物的心脏性猝死)常伴心肌缺血症状/新发ST段抬高或LBBB/冠脉造影或病理证实的新鲜血栓证据。4型(PCI相关的MI)4a型:伴发于PCI的心肌梗死基线cTn正常的患者在PCI后cTn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基线cTn增高的患者,PCI术后cTn升高≥20%,然后稳定下降。同时发生:(1)心肌缺血症状;(2)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或新发左束支阻滞;(3)造影示冠状动脉主支或分支阻塞或持续性慢血流或无复流或栓塞;(4)新的存活心肌丧失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4b型: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伴发于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5型(CABG相关的MI)基线TnI正常的患者,CABG后cTn升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同时发生:(1)新的病理性Q波或左束支阻滞;(2)血管造影提示新的桥血管或自身冠状动脉阻塞;(3)新的存活心肌丧失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