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的心理倾向,二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三是人们对于决策的评估依赖一个中性的参照点。这正是他所提出的著名的前景理论。在此之上,他探讨了经济交易公平性的度量以及决策权重和客观概率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描绘了系统1的存在是如何使人们产生心理账户的。而由于系统1认定“损失”与“收益”的主观性又使人们极易产生框架效应,在面对意义相似的说法时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第五部分,两个自我。在书的最后,卡尼曼将焦点从经济理论引向人生与幸福这个心理学的命题。他从效用的内涵谈起,区分了关于幸福的体验效用和基于理性的决策效用,指出了过去一百年中经济学家们对于效用就是决策效用的片面理解和对体验效用的忽视,进而通过两种效用的不和谐引出了“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之间的冲突。解释了幸福这一概念的包容性,提出我们必须要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感受都考虑在内。正如卡尼曼所言:“幸福这个词并不只有一个简单的含义,我们也不该将其简单地随意使用。有时,科学的进步会使我们更加困惑。”两种自我同时存在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这也成为了作者留给我们和整个社会去思索的命题。理论体系两个系统: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物种:经济人和自然人。两个自我: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思考误区及修正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思考误区来源于长期记忆过程中的信息偏见。但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