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因素有关。女性、低BMI、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一、病因及病理生理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结肠传输和排便功能紊乱有关。目前按病理生理学机制,将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排便障碍型便秘、混合型便秘、正常传输型便秘(NTC)。STC的特点为结肠传输时间延长,进食后结肠高振幅推进性收缩减少。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在排便过程中腹肌、直肠、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肉不能有效地协调运动,直肠推进力不足。感觉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直肠排空障碍。NTC多见于IBS-C,发病与精神心理异常等有关。二、诊断和鉴别诊断1.慢性便秘的诊断:慢性便秘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可借鉴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所述的症状和病程。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1).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⑥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