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期望的角度来概括的。但是,要全面地把握教师专业形象,还必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作一番考量。第一节“蜡烛”、“春蚕”、“教书匠”的教师形象二、教师是“教书匠”吗第一节“蜡烛”、“春蚕”、“教书匠”的教师形象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2001年开始我国推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师放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位置,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要成为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尤其是新课程所推出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引用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的话作为本小节的结语:如果说我国在迄今为止的教育体制下,即在“国家本位课程”或“地方本位课程”体制下,在“学科课程”编制框架中,教师基本上是在由“直接教学过程”以外的人们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带有机械性质的教学工作,那么,如今我国正在积极推行的一场新的课程改革,它将适当触动行之已久的课程体制、课程编制,并将适当减轻课业负担,意味着教师教学的自由程度将逐步增加。尽管这种演变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已属大势所趋。随着“教书匠”所产生的那种课程机制的削弱,以至泯灭,总有一天,“教书匠”会成为过时的词汇。第一节“蜡烛”、“春蚕”、“教书匠”的教师形象第二节行走在“低洼湿地”的教师一、专业实践的两种“地形”第二节行走在“低洼湿地”的教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哲学教授唐纳德·A.舍恩(DonaldA.Schön)把各行业的专业实践划分为两类“干爽高地”在某些专业实践领域,问题(目标)是清晰的,达成目标的手段也可以清晰地确定,实践者只需作出决定、明确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可选择的方法。“低洼湿地”在另外的一些专业实践领域,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清晰,它们需要实践者从令人困惑、未确定的问题情境中建构,实践者不能应用已有的原理与技术直接解决问题,而是要在揣度情境、调整既定方案、不断探索中明确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