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二、MED(micro-endoscopydiscectomy)的历史1975年Hijinkata首次报道X线引导下后外侧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CD);1983年Kambin首次报道经后外侧椎间隙途径关节镜下间盘切除的关节镜技术(AMD);1997年Foley和Smith首先描述了MED,其实质是开放式椎间盘手术的微创化和内窥镜化。三、椎间盘镜入路解剖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选择阶梯治疗五、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适应证:1.腰突症诊断明确且正规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症状反复发作影响日常生活;2.各种类型的适合手术治疗的腰突症;3.腰突症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特别是马尾功能障碍;4.单侧或多间隙突出伴同侧腰椎管狭窄或骨赘形成。最佳适应症:单节段突出,突出大小不超过椎管50%,或无明显移位的脱出,既往无手术史(目前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禁忌症:(1)腰突症术后原间隙复发;(2)腰突症合并腰椎滑移需植骨融合;(3)腰突症合并严重中央椎管狭窄或椎体后缘广泛骨化;(4)探查性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不明确)。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点组织创伤小、失血少、术中显示清晰、风险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随着操作的熟练,经验的积累,改进,器械的改良,临床疗效可逐渐提高。六、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缺点(1)镜头均为单晶片设计,显示器图像是镜头前方30°角视野,是平面图,而非立体的肉眼所见的图像。(2)内窥镜镜头长度不能调节,显露神经根、椎间盘层面时不清,因增加了椎管矢径距离,显示器图像变小,光线变暗,深层次组织识别能力下降。(3)工作通道狭小,不宜2种以上器械放进;手术中椎管内静脉丛出血,不易止血;损伤硬膜及神经根时不易修复;容易遗漏视野以外的残余髓核。(4)通道末端不适应于椎板表面的固定,易出现定位错误。(5)学习曲线长,需要几十例经验才能得心应手,所以早期的并发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