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因子等。?2.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作用于体温调定点。Р4Р3.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脑外伤、出血、炎症?产热过多:甲亢,癫痫持续状态?散热过少:心衰,广泛性皮肤病变Р5Р病因和分类Р1.感染性发热:常见?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引起的感染均可引起发热。Р2.非感染性发热:少见?(1)血液病:白血病;(2)结缔组织病:SLE;(3)变态反应疾病:风湿热;(4)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5)血栓及栓塞疾病:AMI(38.5℃)、肢体坏死,吸收热;(6)颅内疾病:脑出血,为中枢性发热;(7)皮肤疾病:广泛性皮炎引起皮肤散热减少;CHF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发热。(8)恶性肿瘤;(9)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Р6Р(1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伴有出汗、心悸等表现。?1)原发性低热?2)感染治愈后低热?3) 夏季低热:多见于幼儿。?4)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月经前及妊娠初期。Р病因和分类Р7Р临床表现_发热的分度Р发热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低热:37.3~38℃? 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Р8Р临床表现_临床过程和特点(分期)Р(1)体温上升期:寒战、肌肉酸痛、皮肤苍白*?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度以上,伴寒战?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不伴寒战?(2)高热期: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寒战消失,皮肤发红灼热感,出汗,呼吸加深。?(3)体温下降期: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出汗多,皮肤潮湿,体温降至正常。(可分骤降,渐降)Р9Р临床表现? 热型Р体温曲线?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Р×:体温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