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德都论述了美育对个体成长的价值,尽管柏拉图的美育思想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美育与智育的结合,但是美育对人的情感陶冶的价值已成共识。Р“美育”这个概念,在西方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1759-1805) 在《美育书简》中首次使用的。席勒对美的根本看法,是把美看作人性建立的一个必要条件。席勒认为,人的发展的逻辑程序是:感性人( 物质人)——审美的人——理性人( 伦理人)。美不仅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得到统一,而且它是人的理性发展的逻辑前提。人的理性建立必须首先通过审美,而进入到“自己装饰自己”的较高阶段上。此时,美将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塑造人的本身,美将与教育合辙并行。Р( 二) 从真、善、美的关系看Р对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对于美与善的关系和统一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哲学家中就有不少论述。有人认为善高于美,有人认为美高于善,甚至有人认为美善是合而为一的。Р( 三) 从教育的价值取向看Р在教育理论上,可以依据目标价值取向的不同把教育分为四种最基本的类型:能力型教育、知识型教育、情感型教育、认知型教育, 不同的教育流派、不同时期的教育实践对不同类型的教育有所侧重。现阶段人们把目光集中在情感教育上,这是因为过去人们对它的忽视。这从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的倡导中可见一斑。新课程突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的整合,这就是知识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当然情感教育并不排斥能力和知识,只是情感居整个教育的核心地位,能力和知识必须服从情感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 从个体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总体上是遵循“情感——认知——能力——知识”这样一种顺序。Р( 四) 从美育的功能看Р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整合功能。一方面,美育通过理性的直觉与直觉的理性的统一,形成了学生合理的文化心理结构;另一方面,美育通过自觉的理性力量,使素质教育成为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