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肺间质病诊治思路幻灯片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ppt  |  页数:42 |  大小:6433KB

文档介绍
OPD和哮喘)和肺间质性疾病(ILD)。?前三者的临床诊断已基本解决,而ILD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尚存在问题,该类疾病有很强的致纤维化倾向,贻误早期诊断,常可致不可逆后果Р肺实质Р肺实质:各级支气管和肺泡结构Р肺间质Р肺泡细胞基底膜与肺泡毛细血管周围间隙(间质腔)及其中的细胞与结缔组织等?由肺泡、肺毛细血管和间质腔组成。电镜下肺泡由两种不同的肺泡细胞组成。Ⅰ型细胞体形扁薄,是肺泡壁的主要结构细胞,占95%,起支撑肺泡的机械作用。Ⅱ型细胞占5%,其功能为合成、贮存和分泌肺泡表面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保持肺泡的大小相对稳定,不萎陷。相邻肺泡之间的空隙称间质腔。腔内有毛细血管及淋巴管分布。Р1967-1998年:IPF病理学分类的变化和诊断技术的进步Р长期以来,IPF指的是一组原因不明的肺间质病,以进展性的肺纤维化性炎症反应为特征。它是一个临床诊断名称,必须除外导致弥漫性肺疾病的已知病因。然而在病理上,它包含了一组疾病。Р1967-1998年:IPF病理学分类的变化和诊断技术的进步Р1967年Liebow和Carrington分类Р1998年Katzenstein?分类Р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Р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Р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Р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并间质性肺疾病(RBILD)Р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性并间质性肺炎(BIP)Р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Р淋巴样间质性肺炎(LIP)Р急性间质性肺炎(AIP)Р巨细胞问质性肺炎(GIP)Р一、1967-1998年:IPF病理学分类的变化和诊断技术的进步Р在Liebow年代,没有病理诊断,临床医生难区分不同类型。IPF作为一个临床名称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病因不明的弥漫性肺间质病。而从病理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IPF缺乏统一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认识上和诊断技术的发展使临床医生有可能从临床推测肺间质病的病理基础。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